1.面向顾客,这些都扮演了什么的角色?
想要多渠道运营,你就首先要知道每个渠道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?
有饭是一家以西式素食为主的快餐品牌,门店数量虽然只有 6 家,但其却可以辐射到全国。这是为何?有饭有一款名为大 Cookie 的产品,曾创下了单日 1 万+的订单量以及单月 100 万营业额的峰值,去年双十一,达到了按秒接单,阵势堪比网红。
品牌最核心的价值是品牌的曝光和转化,也就是出货量而不是曝光量。
当一个空间可以通过外卖,第三方 to B,堂食以及电商的方式出货时,就解决了门店单一出货渠道所带来的坪效压力,这也是有饭选择多渠道运营的原因。
有饭通过四个渠道来面向顾客,然后各个渠道产生出不同的效能。
堂食门店——品牌中心
想在中心商圈多露脸,房租压力自然是成本结构里的重重一环,后期想变轻很难,这些都导致大面积开店不再是最好的选择。但没有品牌和空间的展示又不行,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说做餐饮一定要先建“庙堂”。
否则,消费者对品牌形象的认知和关联度会非常低,概念的模糊将直接拉低品牌溢价能力。因此,即便堂食的营业额占比与外卖相当(都是 40% ),但有饭依旧会选择在一级商圈的核心地段开店。
外卖门店——客群覆盖
线下堂食店的进店人数往往也有限,它辐射的范围无非附近几公里,而门店内的外带与堂食又是同步出餐,覆盖范围有限。
因此,外卖门店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人群覆盖,它成本低、回本周期短( 20 平米的店平效可达到 5000 元- 6000 元/平米)同时又能快速提升品牌价值。
线下零售——客群拓展
有饭的餐品标准化程度很高, 90% 的产品都能做到组装和加热后三分钟快速出餐。在不改变其他商家动线和人手设备的情况下,有饭尝试了 to B 的半成品配送,其餐品可以快速入驻快餐场景品牌的产品线,比如咖啡陪你,以及不久后将要入驻的绿盒子蒸饺和 7-11 。
这既可以解决对方产品研发、设备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疑难杂症,同时还能把有饭的门店变成组装中心,通过为第三方提供 to B 产品让自己的坪效变得更高。
电商平台——品牌认知
抛开餐厅本身,电商执着于打造爆款产品的原因,不单单是为了走量,更是为了品牌的曝光度和用户对品牌的认知,有了初步的认知才能与顾客建立后续。所以,餐饮+电商的目的除了实现城市范围外的客群覆盖,增加营收之外,更重要的是增加顾客对你的认知。
当上海的顾客,吃到了只在北京有店的品牌生产的产品,这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。有饭入驻的电商平台分别为“综合平台(淘宝)、细分电商平台(比如下厨房、蜜芽宝贝、格格家和 Enjoy )以及本地生活平台(每日优鲜、本来生活、春播)”三种。
三种平台间的交叉销售也帮助有饭打通了人群之间的串联,这既可以实现后期更深度的粉丝运营,同时也可以更精准的开设门店。
2.找到合适的产品,让你离顾客更近
想要通过零售和电商这种非传统餐饮的方式来串联顾客和餐厅,产品选择很重要,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适合餐饮转零售的。
之所以选择 Cookie 这款产品去连接顾客的原因很简单。正宗的国外配方和制作技艺,让大 Cookie 看起来像是拥有纯正的外国血统,符合有饭的西式素食快餐定位。另外,口味上的改良、呈现方式与国内甜品店的差异化也避免了受众过窄的可能,其功能也可以满足用户多场景的需求。
这跟海底捞的调料、眉州东坡的香肠和井格的便携火锅并无差别,背后都是一种功能的满足。
井格用随身装火锅实现品牌的延伸
另外,这些产品都是基于自己的产品做的适合长时间储存和物流的品类,然后通过线上与线下流量结合,全渠道的获客与变现。
3.卖的不只是产品,更是品牌的“社交货币”
零售和电商这两个渠道的作用不止体现在账面营收上,更多的是这些渠道沉淀出对品牌的影响。100 个人买了你的产品,其中 10 个人向周围扩散了这个消息,这才是餐饮+零售和电商达到的目的。
当顾客通过零售和电商购买了大 Cookie 之后,可以把其当作下午茶的甜品,可以把其当作日常的零食,甚至可以把其当作赠送的礼品。这样产品的功能满足了顾客不同场景需求,产品的情感附加值会直线上升。这些附加值就就是品牌的“社交货币”,变为年轻人口中的谈资。
以定制装的 Cookie 为例,定几十盒用于婚礼,印上新郎新娘的卡通头像。这就是以 Cookie 为品牌的“社交货币”,然后在婚礼这个场景下发酵形成影响力。这会比不断扩品类、扩平台更有价值。
不论线上还是线下,理想状态下的新零售,消费过程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品质。只要你的产品有“卖点”,当然,这里的卖点指的是与品牌相关的点(包装、形式、故事)都是可以让其成为顾客口口相传的“品牌货币”。
(长按添加订阅)
易转,专业转店专家!
|